11.27.2008

《中央社》說德國擬發行消費券?荒謬鬼扯! 段正明

《中央社》十一月二十五日發布專電報導,德國為了刺激景氣擬發行消費券,並引述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的報導說,德國高層官員認為發行消費券比減稅要好,現在正積極研擬此一消費券政策,而且多出來的錢人民不會存起來云云。 其實,德國財政部發言人Trosten Albig當天就公開澄清,嚴厲指斥《商務日報》的報導純屬子虛烏有;他不但非常明白地鄭重否認,同時說明採行消費券政策根本是「荒謬鬼扯」。 《中央社》引用《商務日報》的錯誤報導,卻未報導德國財政部發言人的澄清消息,國內媒體,一時不查,貿然引用,並認為政府消費券政策是一條正確挽救經濟的路,實在是大謬特謬。 《商務日報》的錯誤報導,指的減稅政策其實只有指德國目前在刺激汽車消費市場的減稅,而並非普遍性的減稅政策的評估,因為目前德國汽車業雖正度過有史以來最難熬的寒冬,但德國政府實在不敢貿然進行普遍性減稅而傷害政府穩定的財政來源,至於所謂的比較減稅政策和消費券刺激景氣方案的高級官員說法,更純屬記者自行杜撰。 撇開媒體未求證《中央社》報導的真實性,只求一味迎合馬政府政策而成為傳聲筒的問題不談,德國發言人之所以用「荒謬鬼扯」如此嚴厲的字眼,駁斥採用消費券的報導,其理由是非常清楚的。 首先,就是經濟上的通貨膨脹問題。歐元區的國家在歐元正式發行貨幣以來,就一直面臨這個問題,歐洲中央銀行今年2%的通膨控制率執行成效不佳,又好不容易挨過前一陣子油價高漲和企業信心不足導致的通貨膨脹問題,現在因油價下跌而歐元匯率下降,才得以暫緩通膨危機。 目前,德國所遭遇的這波經濟蕭條尚未發生通貨緊縮的狀況,德國政府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製造實質功能與貨幣相同的消費券去重新燃起通膨的問題,讓通膨及通緊兩個問題輪流惡性循環。 就算是不談消費券面臨的修法問題,也必須認知到發行消費券絕非德國一個國家的問題,這是整個歐元區的問題,歷經一戰後大量發行帝國馬克支付凡爾賽和約賠款而導致通貨膨脹慘痛經驗的德國,怎麼可能又去製造自己的困境? 再者,降低失業率和暫時性減免貨物稅才會是拯救目前經濟景氣的有效政策。既然要刺激消費,讓錢能夠流通,一定是讓人民有固定的收入並且使物價降低,這樣才能夠免除老百姓立即而來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歐巴馬的新團隊上任首要目標就是降低失業,要在2011年之前創造二百五十萬個就業機會的主要原因。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政策是朝不讓老百姓失業的方向走,而英國則暫時減免了居高不下的貨物增值稅,從原來的17.5%降到15%。發行消費券卻並沒有辦法改變物價或促成老百姓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進行消費,德國怎麼可能採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財經政策呢? 台灣的媒體和中國黨立委利用一個捏造的假新聞,企圖護航馬政府消費券政策的做法,一定會再度成為馬政府上任以來另一個國際笑話。(段正明/曾為律師,現留學德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