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2008
《林保華專欄》讓「切割」見鬼去! ◎ 林保華
參加十一月廿二日圓山操場的晚會與廿三日與蔡英文主席的網聚,就已經憂心於綠營內部的紛爭而構思這篇文章,就是因為「切割」這個詞語又流行起來,甚至從媒體延伸到群眾活動中。到底「切割」是甚麼意思?查了幾本辭典,包括一九四七年出版的「辭海」,都沒有這個詞;但是它又是不難理解,那就是又切又割、一刀兩斷的意思。 注意到這個詞語,是兩年多前「紅軍」亂台時,「切割」隨著「反扁」而出現。原因是如果阿扁下台,呂秀蓮副總統就會繼任總統,於是統媒從她的所有言論中,尋找與陳總統「切割」的內容;其後是當時身為行政院長的蘇貞昌的一些言論,也有與陳總統「切割」之嫌;到民進黨內總統初選時,「真堅定」的黨主席游錫堃因為與阿扁在認知上有分歧,就輪到他「切割」了;民進黨正式推出謝長廷作為總統候選人後,不但「扁長情結」一直成為話題,他的每一句話當然更被檢驗有沒有與阿扁切割;後來發展到,只要不稱讚陳總統,就是與他切割。現在這個厄運,輪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來承受了。 顯然,「切割」這個被賦予特定意義的詞語是統媒發明出來,統媒利用它在媒體的優勢,取得話語權,利用捕風捉影、無限上綱的手段來切割綠營。有些綠營人士,包括媒體,在不知不覺中也沿用這個詞語,並且按照統媒所設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政治人物。 共產黨的統戰政策是「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統媒每次在不同時期炒作哪一個人與扁切割的時候,那個人往往就成為「少數」而成為「擊破」對象;而不幸的是,此人不但是統媒要擊破的,也成為一些綠營人士要擊破的。內部攻擊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深過敵手的傷害,試看遍體鱗傷的「四大天王」。 問題更在於,似乎不應被切割的陳前總統,又恰恰是被統媒最妖魔化為「貪腐」的對象。於是切割不對,不切割也不對,綠營陷入「切割」魔咒之中,誰出來選都必輸無疑。 現在台灣面臨危急之秋,距離明年的縣市長選舉也只有一年了,因此「切割」之說又甚囂塵上,綠營還能再陷入「切割」的泥淖中嗎?即使夫妻之間,也不可能所有看法都一致,有不同看法可以討論,可以先放一放而求同存異;民進黨要做的事情很多,應該著重推動制度性的改革,例如目前顯現嚴重問題的台灣主體流失與司法濫權,還有與民眾切身利益有關的經濟民生諸問題,因此不要為「切割」迷失自己。 中共是挑動群眾鬥群眾的能手,從陳雲林來台灣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好話說盡,卻讓台灣人打台灣人。台灣已經被切割為藍綠兩大對立陣營;如果綠營內部還因為某些不同認知而相互切割,那是對台灣的凌遲。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taiwanyes.ning.com/profile/lnbohu)
《中央社》說德國擬發行消費券?荒謬鬼扯! 段正明
《中央社》十一月二十五日發布專電報導,德國為了刺激景氣擬發行消費券,並引述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的報導說,德國高層官員認為發行消費券比減稅要好,現在正積極研擬此一消費券政策,而且多出來的錢人民不會存起來云云。 其實,德國財政部發言人Trosten Albig當天就公開澄清,嚴厲指斥《商務日報》的報導純屬子虛烏有;他不但非常明白地鄭重否認,同時說明採行消費券政策根本是「荒謬鬼扯」。 《中央社》引用《商務日報》的錯誤報導,卻未報導德國財政部發言人的澄清消息,國內媒體,一時不查,貿然引用,並認為政府消費券政策是一條正確挽救經濟的路,實在是大謬特謬。 《商務日報》的錯誤報導,指的減稅政策其實只有指德國目前在刺激汽車消費市場的減稅,而並非普遍性的減稅政策的評估,因為目前德國汽車業雖正度過有史以來最難熬的寒冬,但德國政府實在不敢貿然進行普遍性減稅而傷害政府穩定的財政來源,至於所謂的比較減稅政策和消費券刺激景氣方案的高級官員說法,更純屬記者自行杜撰。 撇開媒體未求證《中央社》報導的真實性,只求一味迎合馬政府政策而成為傳聲筒的問題不談,德國發言人之所以用「荒謬鬼扯」如此嚴厲的字眼,駁斥採用消費券的報導,其理由是非常清楚的。 首先,就是經濟上的通貨膨脹問題。歐元區的國家在歐元正式發行貨幣以來,就一直面臨這個問題,歐洲中央銀行今年2%的通膨控制率執行成效不佳,又好不容易挨過前一陣子油價高漲和企業信心不足導致的通貨膨脹問題,現在因油價下跌而歐元匯率下降,才得以暫緩通膨危機。 目前,德國所遭遇的這波經濟蕭條尚未發生通貨緊縮的狀況,德國政府不可能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製造實質功能與貨幣相同的消費券去重新燃起通膨的問題,讓通膨及通緊兩個問題輪流惡性循環。 就算是不談消費券面臨的修法問題,也必須認知到發行消費券絕非德國一個國家的問題,這是整個歐元區的問題,歷經一戰後大量發行帝國馬克支付凡爾賽和約賠款而導致通貨膨脹慘痛經驗的德國,怎麼可能又去製造自己的困境? 再者,降低失業率和暫時性減免貨物稅才會是拯救目前經濟景氣的有效政策。既然要刺激消費,讓錢能夠流通,一定是讓人民有固定的收入並且使物價降低,這樣才能夠免除老百姓立即而來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歐巴馬的新團隊上任首要目標就是降低失業,要在2011年之前創造二百五十萬個就業機會的主要原因。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政策是朝不讓老百姓失業的方向走,而英國則暫時減免了居高不下的貨物增值稅,從原來的17.5%降到15%。發行消費券卻並沒有辦法改變物價或促成老百姓有固定的收入來源進行消費,德國怎麼可能採行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財經政策呢? 台灣的媒體和中國黨立委利用一個捏造的假新聞,企圖護航馬政府消費券政策的做法,一定會再度成為馬政府上任以來另一個國際笑話。(段正明/曾為律師,現留學德國)
訂閱:
文章 (Atom)